从杨振宁的一段采访说起
最近看到一段杨振宁先生的英文采访,让我印象很深。
他说:“There is a very ancient Chinese saying: If you know what you know and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is true knowledge."(有一句古老的中国谚语说:如果你知道你知道的,也知道你不知道的,那才是真正的知识。)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文化特点——谨慎、克制、不逞强。
杨先生解释说,这种哲学影响了整个中国社会。它的优点是让人更稳重,不轻易开口评论自己不懂的事;但坏处是,人会变得害怕——害怕说错,害怕显得无知。
他提到,他的中国大陆和台湾研究生常常在研讨会上沉默,虽然其实他们大部分都听得懂,但仍然不太敢举手提问或发表意见。他鼓励他们:“Don’t be afraid.”(不要害怕。)
因为连他自己第一次去听,也不总是听得完全懂——但第二次、第三次再去,就学到更多,这就是他所谓的 “learning by osmosis”(渗透式学习)。
对话中英对照
You see Bill there is a very ancient Chinese saying which goes something like this 你看,Bill,有一句非常古老的中国谚语,大概是这样说的
If you know what you know and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that is true knowledge 如果你知道你知道的,也知道你不知道的,那才是真正的知识
Uh that philosophy has had a profound effect on the on the Chinese system and on Chinese society 嗯,这种哲学对中国的体制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So you as a ifet you know more than you actually do 所以你作为一个人,如果你假装知道得比实际更多
the advantage of this is that you are more solid you you don’t open your mouth when you don’t really know what’s going on 这样做的好处是你更稳重,当你并不真正明白发生什么时你不会开口
the disadvantage of it is that you become afraid 但它的坏处是你会变得害怕
I told my graduate students from China and from Taiwan that you must overcome this 我告诉我那些来自中国大陆和台湾的研究生,你们必须克服这种情况
you go to a seminar and most of the time you quite understand what’s going on 你去听一个研讨会,大多数时候其实你大致明白他们在讲什么
I told them you don’t have to be afraid 我告诉他们,你们不需要害怕
I go there I also don’t understand quite what’s going on 我去那儿时,我自己也常常并不完全明白他们在讲什么
But that’s not necessarily bad because you go there a second time you find that you learn more 但那不一定是坏事,因为当你第二次去时,你会发现自己学到了更多
I call this learning by osmosis 我称这为"渗透式学习”
回到我们的工作环境
在我们公司里,这种现象其实也很常见。
开会时,我们常常看到:
- 西方同事更愿意 “think aloud”,即便观点还没完全成形,也敢先说出来;
- 中国同事往往更喜欢先"想清楚",才开口表达;
- 结果是讨论中声音更少,甚至好想法被埋没了。
这种文化差异,不是能力差距,而是教育与成长环境的差异。
我们从小被教导"不要乱说"、“三思而后行”、“讲错会丢脸”;但在许多创新文化中,大家更鼓励"大胆试、大胆错、大胆改"。
我们需要一种新的平衡
表达不是为了"争论",也不是"表现自己",而是让集体智慧更完整。
每个人的想法,哪怕是一半成形的灵感,都可能成为别人灵感的火花。如果只有少数几个人在发言,我们团队就少了很多可能性。
我们希望:
- 中国的同事能更勇于表达,哪怕只是一个不确定的想法。
- 所有人在听的时候,能更包容、不急于否定。
因为真正好的团队文化,不是"谁更正确",而是**“我们能不能共同探索出更好的答案”**。